其他

临沂登上《光明日报》头版,看看沂蒙精神如何闪耀时代之光

2017-09-17 鲁网临沂

“母送儿,妻送郎

最后一子送战场

一口饭,做军粮

一块布,做军装

最后一件破棉袄

盖在担架上……”


蒙山巍巍

筑起保家卫国的丰碑

沂水汤汤

诉说奉献牺牲的深情

9月16日,《光明日报》

头版再次聚焦沂蒙精神。

现本号予以转载。


↓↓↓




《山东:让沂蒙精神闪耀时代之光》

(有删减)


【砥砺奋进的五年·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】



巍巍沂蒙山苍翠绵延不绝,滔滔沂河水清流奔向远方。这里的山头燃烧过革命斗争的烈火,这里的土地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。


2013年11月25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——山东临沂视察工作。他指出:“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、井冈山精神、西柏坡精神一样,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,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。”

  

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新的高度定位了沂蒙精神,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。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,把沂蒙革命老区所蕴含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继承好、发扬好,是我们的重大政治和历史责任。新的历史条件下,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,始终坚定理想信念,始终心系人民群众,始终做到尽责担当,始终坚持严格自律,让沂蒙精神闪耀出时代的光芒,为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,提供强大精神动力。

铸造理想信念之魂

在沂蒙革命纪念馆,一组名为《力量》的群雕,吸引着众多观展者驻足:几十辆小推车,艰难行进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。每一辆小车,都装满了粮食等支前物资;每一位百姓,都目光坚毅,艰难前行……这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真实再现。


临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“小延安”,21.4万人参军参战,120万人次拥军支前,10.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,涌现了“抗日楷模村”渊子崖、用乳汁救助伤员的“红嫂”、为革命作出贡献的“沂蒙母亲”王换于、支前模范“沂蒙六姐妹”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。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,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,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,共同创造了“爱党爱军、开拓奋进、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”的沂蒙精神。


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灵魂,也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、动力之源。


在新的历史时期,为了让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。山东将学习和践行沂蒙精神,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、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。


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杨百战,是郯城县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、临沂市优质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他痴迷种子,情系农民,每年七八月,不管烈日暴雨都往田间地头跑。雨淋水浸,给他留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和湿疹及皮疹等皮肤病。


育成一个优良品种,少则七八年时间,多则十几年。一次次失望,一次次希望,支撑着杨百战的是什么力量?是美好的理想,是坚强的信念:“农民种地不易,作为农业技术人员,我要培育出最好的种子,让农民多打点粮,多赚点钱。”他培育出优质水稻新品种——阳光200,创造了黄淮稻区首例亩产843.5公斤的超高产水平,填补了山东省水稻品种保护领域和国家审定空白,推广水稻新品种606.8万亩,总经济效益6.91亿元。

满怀爱民为民之情


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?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,就是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。


山东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孙守刚说,在今天,沂蒙精神时刻提醒我们:尊重群众、联系群众、依靠群众、服务群众,这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,也是干部的社会责任和感情寄托。

尽责担当 严格自律


“日军把陈若克绑在马背上,把刚出生的婴儿装进了一条马料袋子,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喊,陈若克的心都碎了……”在孟良崮革命烈士墓区,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碑亭庄严肃穆,解说员正声情并茂地讲解烈士陈若克母女英勇就义的故事,讲述直入人心,学员眼含热泪。


革命老区临沂,红色资源丰厚,典型事迹感人。山东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杨东奇说: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重要讲话精神,近几年,我们依托沂蒙根据地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,着力打造沂蒙党性教育基地。”


山东建设了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、孟良崮战役纪念馆、沂蒙革命纪念馆等18个现场教学点,编写了30多部特色教材,形成沂蒙精神、群众工作、党的建设等六大专题教学模块,开发了现场教学、红色故事会、访谈式教学、体验式教学等七种主要教学形式,较好地满足了“学习传统、锤炼党性”的培训需求。


如今,中央党校已把临沂作为继延安、井冈山之后的第3个教研基地,国家行政学院在这里建立了“公仆意识培训基地”,中央国家机关分校、42个部委分校、国防大学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160余家省市级党校,也都在临沂设立了教学基地。累计承接国家部委、省内外各类班次3500多个,培训学员21万余人,形成了“立足临沂,面向山东,辐射全国,服务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”的大培训格局。

↓↓↓


短评:《沂蒙山上好风光》


沂蒙山上好风光。沂蒙山上的风光,有青山绿水,有高粱红、豆花香,更有数十年来传承不辍的沂蒙精神。


在革命战争年代,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抛头颅、洒热血,赢得了沂蒙人民的信任与爱戴,激励他们无私无畏地支持革命。在这片红色沃土上,军民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,不仅集中体现了沂蒙人的精神风貌,而且生动展现了党和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。


革命胜利了,山好水好人也好的沂蒙山,却戴着顶穷帽子。面对新的挑战,沂蒙人不等不靠,主动打响脱贫攻坚战。九间棚从缺水没电的荒山秃岭变身成了“沂蒙山的明珠”,临沂从“内货不出,外货不入”的闭塞之地变身为全国知名的物流中心。其中的奥秘,离不开沂蒙精神爱党爱军的底色,也离不开沂蒙精神开拓奋进、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的传统。


沂蒙精神向人们昭示:党的根基在人民,党的力量在人民。党与人民风雨同舟、生死与共,始终保持血肉联系,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。只有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,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。


如今的沂蒙精神,早已走出齐鲁大地,传向四面八方,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在山东这块热土上,沂蒙精神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,经受了改革与发展的磨砺,更加显示出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。这使我们更加坚信,只有与历史同步伐、与时代共命运,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。





如今的沂蒙精神,

早已走出齐鲁大地,

传向四面八方,

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,

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。

沂蒙精神,永不褪色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